新闻

德国“卡尔”600毫米自行迫击炮

2016-10-11

“卡尔”600自行迫击炮,不是重型坦克,赛过重型坦克,有人称它为“超级战车”。

1934年希特勒上台伊始,便积极扩军备战,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。为了能攻陷马奇诺防线一类坚固设防工事,希特勒对一些重型兵器青睐有加,重型迫击炮便是其中的秘密武器之一。

1936年3月,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提出了大口径迫击炮的设计要求。任务书中要求,迫击炮的口径为800毫米,发射4吨重的迫击炮弹时的初速为100米/秒,最大射程为1000米;发射2吨炮弹时的最大射程为2000米;迫击炮的移动采用履带式底盘车辆。不久,军方和莱茵金属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。193年1月,莱茵金属公司拿出了最佳方案,将火炮口径改为600毫米,迫击炮弹为前装式,射击前还要放下驻锄,整个射击准备时间要1.5小时。1938年8月,军方批准了经过改进的第4种设计方案,决定先试制1辆,再加上6辆生产型车。由于在研制的过程中,德国炮兵的卡尔(Karl)?贝克将军竭力促成此事,这项计划被命名为“卡尔设备”。建成后的600毫米自行迫击炮也被称为“卡尔”自行迫击炮。研制的项目编号为040装置。

根据莱茵金属公司的报告,1号车和2号车于1940年11月完成,3~6号车,分别于1941年2~8月间完成。这些车都进行了6~10发的炮弹射击试验。“卡尔”600生产了6辆。到了1942年3月,德国军方又提出了研制改进则的自行追击炮,研制的代号为04l装置,也称为“雷神装置”。“雷神装置”的特点是火炮的口径减为540毫米,但射程更远些,“雷神装置”540也有人统称为“长尔”540毫米自行追击炮,生产数量:为5~6辆。

无疑,火炮和炮弹是“卡尔”600自行迫击炮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威力所在。040装置的火炮为口径600毫米的追击炮(臼炮),身管长为8.44倍口径,为5.064米,弹丸为后装式。041装置的火炮口径为540毫米,不过它的身管长为11.5倍口径,达6.21米。也就是说,后者虽然口径略小,但由于身管加长,其射程也比前者要远些。600毫米追击炮的高低射界为0~70度,一般常在55—70度范围内射击。火炮方向射界只有左右各4度。也就是说,超过这个范围,就只能靠转动车体来实现瞄准了。火炮本身的重量高60吨以上,令人不可思议的是,火炮的俯仰竟然靠手动来实现。不过,想一想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:“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,我可以撬动地球”,那么,只要有足够的传动比,使火炮俯仰也是可以实现的。这样一来,将火炮升到最大仰角,起码需要4~6分钟的时间。其规定射速为6 发/小时,即每10分钟发射1发炮弹。除了摇炮费劲之外,装炮弹也挺费劲,要用吊车将2吨重的炮弹头吊到炮尾的弹槽内,再用专门的推弹杆推弹入膛,然后再将发射药推入炮膛。

由于口径巨大,其炮弹的个头和重量也十分了得。600毫米炮最初用的弹丸为混凝土贯穿弹,弹头长2.51米,重为2.17吨,内装270千克炸药。采用1装药时,射程为2840米;采用4装药时,初速为220米/秒,射程达4320米。到了1942年,为了增大射程,又研制出轻型混凝土贯穿弹,弹头重1700千克,内装炸药220千克,采用9装药时,最大射程可达到6640米。发射600毫米混凝土贯穿弹时,可以贯穿2.5米厚的强化混凝土工事,然后爆炸,其威力之大可见一斑。

动力装置

“卡尔”600毫米自行追击炮只生产了几辆,和单件生产差不多,但它却用了两种发动机、两种变速箱。一种动力装置为戴姆勒—奔驰公司MB503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机,最大功率580马力,装在1、2、6号车上;另一种动力装置为MB507型柴油机,最大功率稍有增加,而其油耗却大大降低,装在3、4、5号车上。变速箱也是两种。机械式变速箱由阿尔德尔特公司生产,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,用到1、3、6号车上;液压式变速箱由波尔舍公司生产,用到2、4、5号车上。燃油容量为1200升。由于它的单位功率很低,最大速度仅为6~10千米/小时,最大行程分别为42千米(MB503时)和60千米(MB507时)。

行动部分

行动部分也有两种结构,但都采用主动轮在前和诱导轮在后的布置方式。1号车和2号车的行动装置为每侧8个负重轮和8个托带轮,并有轮轴架,主动轮的轮齿为17齿;3号车以后,每侧有11个负重轮和6个托带轮,主动轮的轮齿为12齿。悬挂装置为扭杆弹簧式悬挂装置。履带为钢质履带,宽500毫米,履带板节距170毫米,履带接地长7米,每侧有133块履带板。3号车以后,履带板节距增大为250毫米,每侧履带板的数量减为94块。由于战斗全重极大,加上单位压力很高,在困难路面上根本无法行驶,机动性很差。不过,它毕竟是一种自行车辆,能以自行的方式转移火炮发射阵地,这一点比起列车炮受铁路的限制要强得多。长距离机动时,要用专门设计的铁路运输车,“两个架一个”来吊装运输。有时要把“卡尔”600大卸4块,分头运输,同样是操作不便。

作战记录

尽管这种自行追击炮只制成十来辆。但是,它却屡屡出现在欧洲战场上,从苏德前线到镇压华沙起义,希特勒每每将这种超级大炮“用到刀刃上”,留下了一页又一页不光彩的记录。

“巴巴罗萨”作战

1941年1月3口,德军编成了装备这种超级大炮的第833炮兵连。4月2日,扩编为第833重炮兵营,辖2个炮兵连,各装备2辆“卡尔”600自行追击炮。5月1日,完成作战准备。随着希特勒准备发动“巴巴罗萨”作战计划,第833重炮营也秘密开赴苏联边境,配属德军中央集团军。第一炮兵连准备了60发炮弹,第二炮兵连准备了36发。越过苏联边境后,第二炮兵连的3号车发射了4发炮弹,4号车发射了3发,给苏军以重创。但是,当两辆车发射第5发和第4发弹时,出现了卡壳故障而不得不撤离前线。随后,第833炮兵营换装为210毫米牵引式重型迫击炮。

塞瓦斯托波尔攻坚战

塞瓦斯托波尔攻坚战苏方称为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。这是一次长达250天的攻防战役。当德军对塞城久攻不下时,又先后祭起了“卡尔”大炮和“多拉”大炮这两面大旗。1942年3月,第833重炮营又奉命支援塞城攻坚,4月18日,几辆“卡尔”到达指定射击位置的151高地附近。德军第22工兵连用了22天为它构筑射击阵地。其间,德军运去了72发重弹和50发“轻弹”。6月2日起,这种“超级巨炮”开始轰击。在半个月的时间内,这122发弹全部打完。后来又运去79发弹,射占75发。在“卡尔”巨炮和“多拉”大炮的轰击下,—些构筑极为坚固的苏军炮台和地下弹药库被摧毁。完成任务后,第833重炮营安全撤离。

镇压华沙起义

1944年8月1日,波兰人民起义军对德国占领军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武装起义。只几天时间,起义军便占领了许多重要市区,德军有些吃不消,随即调集重兵镇压华沙起义军,先后凋去装备“卡尔”巨炮的第628、428重炮兵连。德国占领军在给总部的报告中称,攻击“非常成功”。华沙军民在坚持63天的战斗中,波兰方面有大约18,000名军人和超过250,000名平民死亡,另有大约25,000人受伤。德军方面有大约17,000人死亡和9,000人受伤。。“卡尔”巨炮扮演了屠杀华沙军民的极不光彩的角色。

最后的战斗

“卡尔”巨炮参加的最后的战斗是,1945年4月11日第428重炮兵连在柏林以南50千米处迎击苏军潮水般地进攻。在强大的苏联红军的进攻面前,几门“卡尔”巨炮显得十分渺小,根本无法阻挡苏联红军的进攻。“卡尔”巨炮也纷纷成了盟军的战利品。